
不是大腦愛搞你
它只是太習慣用幻想來保護自己
育珊是一個腦袋停不太下來的人。
朋友訊息回得比較慢,她會想:「欸…我剛剛是不是有說錯話?」
報告才剛mail出去,她又開始重讀信件:「這一句會不會讓人產生誤會啊?」
晚上躺在床上,本來只想滑個手機放空一下,結果腦海裏又開始自動演起「內在小劇場」:今天有沒有忘記什麼事情、那封信要不要再修改一下、甚至前幾年跟朋友吵架的畫面,又跑出來了。
她知道自己有點想太多,但她真的不是故意的,只是大腦就像一台自動運轉的機器,一直不斷的訊問她:
「如果呢?萬一呢?要不要再好好的想一想?」
過度思考,其實是大腦試圖保護我們的機轉
根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(MIT)對大腦預測系統的研究指出,人腦天生有一種「預測偏好」(predictive coding),會不斷模擬未來可能發生的事,以協助我們避開風險、做出更安全的決定。
但問題是,當這個功能過度啟動,就會變成「過度預測=過度焦慮」。
你的大腦會開始不斷列出各種壞結局、模擬最差的情境,導致身體也跟著進入緊張、心跳加快、呼吸急促的狀態。
你不是在思考,而是在跟「想法」纏鬥
心理學家 Susan Nolen-Hoeksema 對「反芻思考」(rumination)的研究指出:
當我們反覆思考同一件事,卻沒有提出解決方法,大腦會產生無效的情緒迴圈,導致「思緒過載+情緒耗弱+行動癱瘓」。
這不但讓我們更焦慮,還會削弱大腦的創造力與執行力。
你以為自己在「分析問題」,其實你只是「一直聚焦在同一個死胡同裡,不停的繞呀繞」。
停止過度思考,不是「叫大腦不准想」,而是引導大腦去「做別的事」
以下是幾個經科學驗證的實用方法:
1. 問自己:「這是現在必須解決的事嗎?」
研究顯示,當我們將想法「具體化、分類」,焦慮就會下降。
對於腦海中反覆出現的念頭,請你寫下來,並且問問自己:
• 這是我現在能處理的事情嗎?
• 它是事實,還是只是想像?
• 我可以怎麼行動?如果什麼都不能做,那就先放下。
這一步,是把大腦從「內在小劇場」拉回現實的方法。
2. 使用身體干預法,幫助腦神經放鬆
國際神經科學期刊指出:刻意的「減緩呼吸速度」與「感官專注」,能降低杏仁核的活性,減少焦慮的思緒。
試試這個 3-3-6 呼吸法:
• 吸氣 3 秒
• 停留 3 秒
• 吐氣 6 秒
重複 3~5 回,讓注意力回到呼吸上,幫助大腦「學會放下」。
3. 使用「肯定語+現在進行式」的句子,打斷大腦思考迴圈
肯定語不只是正向語言,更是一種「思考中斷器」。
你可以說:
• 「我願意停止下來,讓自己休息一下。」
• 「我選擇專注在當下,而不是猜測未來。」
• 「我不需要預測所有可能性,我只需要好好的活在當下。」
大腦會根據你的話語切換思考模式,回到「現在式」的穩定狀態。
當育珊開始練習這些方法,她發現:原來她不是沒辦法停止思考,她只是不知道怎麼讓自己停止下來。
現在每天晚上睡前,她會對自己說一句話:
「我今天已經做得很好了,剩下的,我明天再想就好。」
這句話,成為她擺脫過度思考迴圈的出口,也讓她在日常中,更能安靜、穩定、有力量地活著。
因為她理解到:
不是每一個念頭都需要被相信,真正的力量,是學會選擇相信什麼。
小挑戰
今天,試著實際操作這個「停止過度思考的三步驟」:
- 寫下目前困擾你的一個想法
- 問自己:「這是我現在能處理的事情嗎?」
- 如果現在還無法解決,請對自己說:「我允許自己先放下它,等需要的時候再來處理。」
請記得,你的大腦不是刻意要讓你受困,而是等你學會怎麼溫柔地引導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