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你以為那是直覺
其實只是潛意識在自導自演
那天,曉青傳了訊息給朋友,都過了兩小時,朋友卻一直已讀不回。
她盯著手機螢幕,腦袋開始自動跑劇本:
「我是不是說錯話了?」
「她會不會其實根本不想跟我當朋友?」
「是不是我太黏人了?太煩了?」
三分鐘內,她腦中已經演完三部懸疑片、兩場誤解悲劇加一齣友情破裂的情境劇。
當朋友回傳一句「剛剛在搭捷運~訊號不好」,她卻突然覺得有點喘不過氣來。
她心裡浮現一個念頭:
為什麼我總是這麼容易腦補、焦慮、懷疑自己?
每個人心裡,都住著一位編劇
我們每一個人的大腦裡,其實隨時都在上演「內在小劇場」,由於它常常演得太逼真、太迅速、太熟練,以至於我們常忘了,這根本不是事實。
這些劇場,有些是過去受過傷的你所寫的,有些是小時候聽來的,有些則是對自己的沒自信慢慢堆疊出來的。
它們會說:
• 「你這樣講話一定會被討厭」
• 「你不是很厲害,別太出風頭」
• 「你如果不完美,大家就不會喜歡你」
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耳熟?
這些話,從來都不是事實,它們只是你沒發現的習慣性自我懷疑。
學會辨識,是脫離小劇場的第一步
你無法阻止小劇場出現,但你可以選擇不被牽著走。
當你開始覺察自己在腦補、懷疑、自我批判時,不要急著責備自己。
試試看,對那個聲音說:
「嗨,我看見你了,謝謝你讓我知道我還在在意。但我選擇先停一下,看看真相是什麼。」
你不是要讓自己沒有感覺,而是要學會把感覺放在陽光下,仔細的看清楚。
三個方法,幫你和小劇場保持距離
1. 給內在劇場一個名字
你可以叫它「腦補怪」、「懷疑獸」、「焦慮製作人」都行。
當它又開始說:「你一定做錯了什麼」,你可以笑著說:「喔~又是你來自導自演啦。」
命名,是把它從你心中拉出來、變成一個「角色」而非「你自己」的重要一步。
⸻
2. 練習「事實」與「想法」的分離
寫下你此刻的念頭,然後問自己:
• 這是事實?還是我的解讀?
• 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?
比如:
「他沒回覆我」=事實。
「他是不是討厭我?」=想法。
這樣的區分會讓你越來越清楚,自己正在被誰帶風向。
⸻
3. 創造屬於你的「真相對話」
當你發現自己又被拖入內心小劇場時,試著說這些話:
• 「我可以不急著相信我腦袋的第一個念頭。」
• 「我願意多給自己一點空間。」
• 「我選擇回到當下,而不是跟著情緒跑。」
這些句子,會成為你未來越來越穩定的內在語言。
你不是腦海裡的那個聲音,你是那個聽得見聲音的人
曉青現在還是會焦慮,但她多了一個選擇。
當她又腦補一整場「內心戲」時,她會拍拍自己的心說:
「沒關係,我知道這只是我的小劇場而已。」
你也是。
你可以學著不急著相信每一個念頭,而是慢慢練習看見真正的自己。
那個溫柔、清醒、有力量的自己,一直都在,只是被太多聲音遮蓋住了而已。
小挑戰
這週,試著做一件事:
當你腦中又開始跑小劇場時,先不要急著相信它。
先停下來,拿出紙和筆,寫下這三行:
1. 我剛剛腦中演了什麼劇情?
2. 這是真實發生的,還是我的想像?
3. 如果我能多一點理解,我會對自己說什麼?
你會發現:
只是多花三分鐘停下來,就足以改變你對自己的感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