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你說的每一句肯定語
都是對焦慮的溫柔回應
國小四年級那年,有次上台報告,我才講第一句話,就有人在下面竊笑。
老師說:「你太小聲了啦,要有自信一點。」
那時全班都在看我,我只記得好想趕快逃走。
從那之後,只要面對人群,我就會心跳加速、手心冒汗、聲音顫抖。
即使長大了,這種焦慮還是藏在身體的某個角落,一有風吹草動就會突然冒出來。
焦慮不是想太多,而是「自我保護系統過度啟動」
心理學研究指出,當人面臨壓力或未知的狀況,大腦中的「杏仁核(amygdala)」會快速啟動,釋放壓力荷爾蒙,導致心跳加快、呼吸急促、肌肉緊繃。
這是人類古老的求生機制,稱為「戰逃反應」,目的是為了從野獸口中生存下來。
而在現代,雖然我們面對的不是猛獸,但「情境壓力(像是社交場合、成績評比、自我要求)」也會觸發同樣的反應。
在焦慮當下,「肯定語」就是最直接的安撫手段
許多研究證實:你對自己說的話,會直接影響你的情緒狀態與自律神經。
根據美國史丹佛大學的研究,自我肯定語(Self-affirmation)能顯著降低壓力指數與焦慮反應。
研究對象在壓力下進行任務時,如果先進行正向語言練習,大腦中與自我價值、穩定感相關的「腹內側前額葉皮質」(VMPFC)會被啟動,進而降低杏仁核的活性。
這代表什麼?
當你對著自己說:「我正在學習應對這一刻」
或是:「我現在很緊張,但我還是可以慢慢的呼吸、慢慢的說」
你的大腦會根據語言的訊號,開始關閉過度活化的焦慮系統。
肯定語幫你重新設定「內在安全感」
國小四年紀的報告經驗,讓我多年後在遇到面試、演講、說真心話的時候,還是會感到不安。
但我後來開始練習這些肯定語:
「我相信我自己,我選擇溫柔地陪伴自己度過。」
「害怕不是壞情緒,我會在這裡陪著自己慢慢前進。」
這些話語讓我不必壓抑情緒,假裝自己沒事,而是建立一種安全而穩定的內在環境。
語言改變了我與焦慮的關係
在過去,我總是只能跟焦慮對抗,常常搞得自己身心俱疲;而現在,我學會了跟它面對面說話。
每當感到心跳加速、身體緊繃,我會停下來,對自己輕聲的說:
• 「我有權利緊張,那不代表我做不到。」
• 「我不必完美,但我還是很好。」
• 「我可以選擇用信任來回應當下。」
說著說著,呼吸就會開始變得順暢,手腳也不再那麼僵硬。
那不是因為我不再焦慮,而是因為我已經學會如何自在的面對它。
焦慮不會永遠消失,但你可以不再被它吞沒。
你可以用一句句的肯定語,為自己建構一個內在的避風港。
讓潛意識知道:「我會好好照顧自己,即使當下並不容易。」
小挑戰
今天,你可以為自己準備一組「焦慮時的肯定語」,寫在手機備忘錄或便條紙上:
• 我允許自己緊張,也相信自己正在變得更穩定
• 我知道我有能力處理眼前當下的一切
• 我不需要完美,只需要真實地做我自己
當你發現自己開始焦慮,你可以試著使用這些話語,陪伴自己穩住呼吸、穩住情緒,讓自己安然的渡過。
你不是不堅強,你只是需要給自己一點溫柔的擁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