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別人的評價只是他們的投影
真正的你,藏在你對自己的理解裡
依晨從小就很在意別人對她的看法。
如果有人說她太安靜,她會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活潑。
如果有人說她個性太強勢,她又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很難相處。
每一句話,她都放在心裡,像貼標籤一樣貼在自己身上。久而久之,她覺得自己彷彿是一個「拼湊起來的人」,一點也不像真正的自己。
每個評價,都只是別人的「觀點」,不是「真相」
直到有一天,她讀到一段話:
「別人對你的評價,都只是他們眼中的你,不是你真正的樣子。」
這句話像是一記當頭棒喝。她才意識到,原來自己活了這麼久,根本不是按照自己原本的模樣在活,而是以別人嘴巴裡的那個版本在活著。
評價的背後,是每個人不同的「價值觀濾鏡」
我們每個人看世界的方式,都是透過自己成長的經驗、文化背景、家庭教育所建構出來的。
所以每個人其實都像帶著一副有顏色的眼鏡,在看待這個世界。
有的人從小被訓練必須「安靜才是乖孩子」,他就可能覺得外向是「吵鬧沒規矩」;
有的人成長在競爭環境中,因此看到個性溫和的人,就可能會覺得「不夠積極」。
同一件事,對不同人來說意義可以完全不同。
所以,當別人說「你怎麼這樣」,那其實只是透過他們的濾鏡看見的你,並不是事實。
你不必收下別人貼上的每一張標籤
依晨開始練習一個簡單的自我對話方式:
當她聽到一句讓她不舒服的評價,她不再立刻相信,而是先問自己:
「這句話,是我內心也認同的嗎?還是只是他的觀點?」
有時她會發現,其實她並不覺得自己「話太多」、「太敏感」;她只是剛好在那個人眼裡「不符合他的標準」。
而她,也開始學會溫柔地對自己說:
「我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的模樣,但我依然是有價值的自己。」
真正的自我肯定,來自你對自己的了解
我們無法控制別人怎麼想,但我們可以決定相信誰的聲音。
如果你總是被別人的意見左右,你就會迷失在無數版本的「你」當中,永遠找不到真正的樣子。
但當你願意花時間去了解自己,問問自己:
• 我重視什麼?
• 我做哪些事情感到快樂?
• 我喜歡怎麼與人相處?
你就會漸漸拼湊出那個「來自內在的自己」。
現在的依晨,不再害怕被說閒話,也不再忙著討好所有的人。
她說:
「不是我不在意別人的感受,而是我更願意尊重我自己的感受。」
她終於明白:
你不是別人口中的你,你是你選擇相信的那個自己。
小挑戰
今天,請你進行這個「自我肯定練習」:
- 想一想,最近讓你不開心的某句評價
- 問問自己:「這是真正的我嗎?還是他的觀點?」
- 寫下三個你欣賞自己的地方(不論大小)
- 對自己說三次:「我值得被理解,也值得真實地做我自己。」
你不需要符合別人的框架,只要活出自己的模樣,就已經很珍貴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