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不是一張只有標準答案的考卷,每個人的『對』都不一樣

人生是場體驗,而不是測驗,你不需要事事拿滿分

人生不是一張只有標準答案的考卷

每個人的『對』都不一樣


小雅從小就是那種「什麼都要做到最好」的孩子。

考試一定要滿分,作業一定要完美,連和朋友聊天都會反覆檢查自己有沒有說錯話。

她總覺得,如果不夠完美,就會被別人討厭,就會失去價值。

直到大學時期,她因為一次期末考失常而徹夜難眠,室友看她這樣,忍不住問:

「小雅,妳有沒有想過,人生其實不是考試?」


那個晚上,室友陪她聊到很晚。

「妳知道嗎?我以前也跟妳一樣,覺得每件事都要做到完美才行。但後來我發現,這樣活著好累,而且根本不快樂。」

室友告訴她一個想法:

「人生不是一張只有標準答案的考卷,每個人的『對』都不一樣」


「錯誤」其實是成長路上最好的導師

小雅開始思考,為什麼自己這麼害怕犯錯?

她想起小時候,每次考試考不好,媽媽就會很失望;每次做錯事,老師就會皺眉頭。

慢慢地,她把「犯錯」和「不被愛」畫上等號。

但室友說:「妳有沒有想過,那些妳覺得最『失敗』的經驗,其實教會了妳最多東西?」

小雅仔細想想,確實如此。

• 那次演講搞砸了,她學會了如何面對緊張;

• 那次和朋友吵架了,她學會了如何溝通和道歉;

• 那次打工被客訴,她學會了如何處理衝突。

原來,錯誤從來不是敵人,而是讓她變得更成熟的老師。


完美主義其實是「害怕不被愛」的偽裝

室友繼續說:「妳知道完美主義的背後,其實是在害怕什麼嗎?其實是害怕不被愛、不被接受。」

這句話像一道閃電,直接劈中小雅的內心。

她突然明白,自己一直以來的完美主義,其實是因為內心深處有個聲音在說:

「只有做得夠好,才會被愛。」

「只有表現完美,才有價值。」

但這個想法是錯的。

她的價值不是來自於她的表現,而是來自於她就是她自己。


學會溫柔的對待自己,就像對待最好的朋友一樣

從那天開始,小雅開始練習一個新的習慣。

每當她犯錯或表現不如預期時,她會問自己:

「如果我最好的朋友遇到同樣的情況,我會怎麼安慰她?」

她發現,當面對朋友時,她總是可以充滿理解和溫柔的說:

「沒關係啦,每個人都會犯錯。」

「你已經很努力了,結果不代表一切。」

「失敗只是過程,又不是結局。」

但反觀面對自己的時候,她卻總是嚴厲又苛刻。

現在,她開始學會用對待朋友的溫柔,來對待自己。


人生是一場體驗,不是一場測驗

幾個月後,小雅的心態開始發生轉變。

她開始享受嘗試新事物的過程,即使可能會失敗;

她開始接受自己的不完美,並且發現這樣的自己更真實、更有魅力;

她開始明白,人生的意義不是要「答對每一道題目」,而是要勇敢地去體驗、去學習、去成長。

現在的她,偶爾還是會緊張,還是會想要做到最好。

但不一樣的是,她不再把結果看得那麼重要。

她學會了一個最重要的功課:

自己的價值,從來不需要透過「完美的表現」來證明。


小挑戰

今天,請你試試這個「自我寬容練習」:

1. 回想最近一次你對自己很嚴厲的時候

2. 想像你最好的朋友遇到同樣情況,你會對他/她說什麼?

3. 把那些溫柔的話,現在對自己說一遍

4. 每天睡前,對自己說:「我今天已經很努力了,我為自己感到驕傲。」

提醒自己,人生不是場測驗,你不需要考滿分。

請勇敢地做自己,溫柔地對待自己,好好的體驗這場寶貴的人生。


分享本文
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