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真正的自由
是你能自在地和自己待在一起
卻一點也不感到孤單
寧語一直不太喜歡一個人獨處。
不是說她沒辦法自己生活,而是當身邊沒有人、訊息沒有回、週末沒有行程時,內心就會泛起一種奇妙的空洞感。
她曾經試著填滿這些時刻:滑手機、逛街、瘋狂追劇,但結束後,心裡反而覺得更空虛。
她說:「我不知道為什麼,一個人的時候,我就開始覺得自己是不是不被需要、不被想起、不夠好。」
我們對於「獨處」的恐懼,往往不是害怕孤單,而是害怕面對自己
心理學家 Nathaniel Branden 曾說:
「一個人不敢獨處,是因為他對自己不夠認識,也不夠喜歡。」
換句話說,當我們害怕安靜、害怕沒人陪伴,真正讓我們不安的,不是外在環境的冷漠,而是我們對於自己內心的聲音太過陌生。
我們太習慣依賴外界的刺激來定義自己,而忘了去傾聽自己內在真正的樣子。
練習獨處,不是變孤僻,而是學會把注意力還給自己
科學研究指出:當人獨處時,大腦會啟動一種稱為「預設模式網路(DMN, Default Mode Network)」的運作模式,這與自我反思、記憶整合、自我認知有高度關聯。
換句話說,獨處不是無用的空白時光,而是潛意識在進行「深層清理與整合」的黃金時段。
但前提是:你不把這個安靜的時光當作懲罰,而是當成向內好好照顧內在的禮物。
從不安到安定,你可以這樣開始
寧語後來練習每天花10分鐘,關掉音樂與螢幕,泡一杯茶,只做一件事:寫「感覺日記」。
她沒有什麼特別的規則,就只是簡單紀錄當下腦中浮現的感覺:例如寫下現在感到很無聊、很焦慮,偶爾甚至只是畫些線條。
幾週後,她發現一件神奇的事:
她開始比較能夠「看著自己的情緒」而不是「被情緒拉著走」。
她說:「我開始明白,孤單不是缺人陪伴,而是缺少自己陪伴自己。」
肯定語,是在獨處時安撫自己的一種溫柔練習
寧語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,對自己說這些話:
• 「我值得被陪伴,也值得好好陪伴自己。」
• 「即使現在沒有其他人,我依然是完整的。」
• 「我和自己在一起的時光,是讓我充電的時光。」
這些語句看起來很簡單,卻是一種「潛意識重新建構」的方式,讓我們的大腦學會在「獨處時」也能產生穩定的自我存在感。
現在的寧語,還是喜歡與人相處的感覺,但一個人的時候也一樣可以感到自在。
她說:「我開始喜歡一個人的空白時光,那是一種自由,也是一種平靜。」
因為她已經明白:
真正的自在,不是來自他人的肯定,而是你能夠一個人坐下來,然後輕聲的肯定自己說:我存在,而且我知道我很好。
小挑戰
今天,請你嘗試一個簡單的獨處練習:
- 關掉手機通知,找一個你覺得自在的角落
- 安靜地坐10分鐘,不看螢幕,不放音樂
- 問自己一個問題:「我現在,真正感覺到什麼?」
- 在紙上寫下這個感覺,然後對自己說一句肯定語
你會發現,原來陪伴自己,其實是一件溫暖的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