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存在,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,而是為了成為真實的自己

別讓他人對你的期待,掩蓋了你內心真正的聲音

你存在

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

而是為了成為真實的自己


雯雯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,手裡拿著大學志願表,卻遲遲下不了筆。

她腦中不斷浮現爸媽說的話:「唸會計比較好,女生有一技之長比較實在。」

同學也勸她:「心理系很冷門,工作很難找耶?」

但她的心,一直悄悄地說著另一句話:

「我想讀心理系,我想了解人,也想了解我自己。」


這不是雯雯第一次把自己的聲音壓抑下去。

國中時,她想參加畫畫比賽,卻被笑「那種東西能當飯吃嗎?」

高一時,她想說自己不想當幹部,但最後還是點頭答應。

她不是真的不會拒絕,而是總覺得「如果我不照別人期待的樣子做,是不是就不被喜歡了?」


外在的聲音很大;但你自己的聲音,不應該被忽視

她開始發現,一旦你習慣迎合,就會忘了怎麼聽自己說話。

她每天都在做「別人覺得我該做的事」,卻越來越不快樂。

明明成績不錯、表現也穩定,但心裡常有種「我根本不是我」的空洞感。

直到有一次上課,老師問:「你們有沒有曾經單純就只是為了自己,做過一次決定呢?」

她突然沉默了。

她實在是想不起來,自己上一次為了「自己」而行動,是什麼時候了。


做自己不是叛逆,是誠實

雯雯開始試著練習一件事:每天花五分鐘寫下「我現在真正的感受」。

有時是:「我今天明明很累,卻還是裝沒事。」

有時是:「我其實不想參加那場活動,只是怕被說不合群。」

她發現,這些寫下來的話,不是抱怨,而是一種回到自己內在的導航。

當你聽見自己真正的聲音,才不會在別人的期望裡迷失自己。


別人可以有所期待,但你也可以有選擇的權利

她開始一點一點的改變:

她在志願表上,劃掉了「安全選項」,改填了自己真正想去的心理系。

她和爸媽談了一晚,哭過、解釋過,但最後得到的不是反對,而是:「如果這真的是妳好好思考過的決定,我們會支持妳的。」

她才知道,有時候我們最害怕的反應,可能只是自己想像出來的阻力。

當你願意清楚地說出自己的聲音,世界也會慢慢耐著性子,學著聽你表達。


她還是會不安,還是會擔心是不是自己做了錯誤的選擇。

但這一次,她是遵循自己內在的聲音,快樂的往前邁進。


小挑戰

今晚,試著和自己對話:

1. 找個安靜的地方,寫下三件你最近做的事情

2. 然後問自己:「這真的是我想做的?還是我以為我『應該』這麼做?」

3. 如果有一件事是為了別人而違背自己,請你寫下一句話,送給那個被壓抑的自己

例如:「對不起,我忽視了你。明天我會試著多聆聽你真實的聲音。」

這不是要你立刻改變什麼,而是開始練習,好好的重視、聆聽內在的聲音。


分享本文


返回頂端